中新社長沙3月19日電 題:院景有“錢景” 多彩庭院盤活鄉村“微經濟”
作者 付敬懿 梁詠琪
三月的長沙茶亭鎮,陣陣春風翻起金黃色的油菜花浪。一幢別致精美的鄉間小院內,“90后”小院主理人譚葑姣為小憩的游客配上一桌茶點,與大家閑談著當地的人文風情。
庭院雖然面積不大,但房前大樹掩映,遠眺是一片花海,四周的小菜園里還種滿花卉和綠葉菜。屋子里,木屏風、木柜子、木桌子,處處展現原汁原味的鄉村元素。
“打造這個院子,就是要讓來客享受放松的生活方式!睆木上自媒體到線下經營鄉村,譚葑姣按照自己興趣收拾小院子,修籬笆、種花草、做直播,將閑置老屋改造成可餐、可茶、可宿的詩意空間。
譚葑姣被人稱為“茶亭李子柒”,對她而言,這既是響應家鄉號召發展“庭院經濟”,也讓"粉絲"有了體驗向往生活的場所,更承載了她詩意的生活,實現了“三贏”。
在茶亭鎮,從村一級自主探索到整合資源創新,這里近兩年已發展出因地制宜、形態多樣的“庭院經濟”,激活業態繁多的鄉村“微經濟”。
如今,70余家“五彩庭院—私房菜”食客盈門,庭院種養建成一個個綠色生態菜園,蜂蜜、果蔬脆等特色農產品火熱銷售,青舍山居、祥云一號等民宿供不應求,一批返鄉民眾紛紛在院子里創業就業。
茶亭鎮譚家園村“90后”村干部譚杜表示,美麗鄉村建設完成了村容村貌提質改造,大家門前屋后都建起美麗庭院,村里一合計就做起了“庭院經濟”,全鎮共有15戶美麗庭院納入村集體經濟。
湖南多地早在幾年前就探索農村“庭院經濟”盤活屋前屋后閑置資源,摸索村民增收新方向,促進和美鄉村建設。村民通過風險相對較低的親身實踐,或可發揮一技之長,或可習得新的觀念。
海拔1100米之上的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向家地村,家家戶戶門前屋后基本都有一兩畝黃精地。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等專家的幫扶培訓下,從山上移植來的野生黃精成為村民的院景和“錢景”。
“別小看這巴掌大塊地,經濟效益非常不錯!毕蚣业卮宕迕褚Ρ緷h表示,庭院雖小但作用不少,既能種點日常食用的瓜果蔬菜,還能將村里遍地都是的野生黃精采集起來集中種植,一年的收入也有幾萬元人民幣。
在鄉村,農家庭院正承擔起多樣功能。有的開農家樂、辦民宿、弄采摘園,有的開小超市、修理店、家庭作坊,這些綜合種養、手工等多種生產方式的家庭經營形態,演繹起多彩角色。
目前,湖南省內不少地區已推出當地庭院經濟建設方案,作為鄉村振興重要抓手。如常德市就圍繞特色種植業、養殖業、家庭小作坊、家庭服務點等六個方面,結合家庭實際確定庭院經濟發展項目,讓小庭院聯結大市場。
多彩的庭院正激活中國鄉村振興的“一池春水”,各地已有不少庭院“方寸地”變身增收“致富園”的鮮活例子。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提出,將鼓勵脫貧地區有條件的農戶發展庭院經濟。(完)